English

文明小镇耀古城

——襄樊市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纪实
2001-02-0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段明贵 刘东仿 我有话说

纵横交错的街道,鳞次栉比的楼房,门类齐全的文化设施……310个流光溢彩的小城镇,像一串闪亮的明珠镶嵌在古城襄樊市广袤的田野上。

与此同时,文明之花也在小小集镇上竞相绽放。襄樊市7个县市中有枣阳、谷城、老河口、宜城等4个荣获“全国文化先进县市”桂冠,石花镇、仙人渡镇、太平店镇等三个乡镇荣获“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村镇”殊誉,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。中央文明委的领导考察后称赞:“襄樊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,走出了一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,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可喜探索。”

发展小城镇必须坚持“两手抓”

随着农民进城热的兴起,襄樊市委、市政府因势利导加速了小城镇发展步伐,近10年来,先后有117万“泥腿子”“洗脚上田”进城务工经商,圆了城市梦。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发展到310个,比1978年增加180个,其中常住人口超过4万的有5个。

襄樊市的决策层敏锐地意识到,发展小城镇必须坚持“两手抓”,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小城镇发展的大战略。从1992年开始市委、市政府相继制定了《关于加强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》、《文明城镇检查评比细则》和《文明城镇建设管理办法》等重要文件。

316、207两条国道纵横襄樊境内,是连接重点集镇的纽带。市委决定以这两条国道为轴线,创建“文明走廊”。宣传、共青团、妇联、文化、交通、公安、工商等部门齐上阵,在公路沿线开展了平安大道、安全文明村、文化先进村镇、十星级文明工商户、青年文明号等多层次、多形式的创建活动,拆除违章建筑,清理马路市场,整治脏乱差,完善治安防控体系,提高服务水平,使国道省道成为传播现代文明,展示先进文化,树立襄樊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。

先进文化是创建文明集镇的灵魂

小城镇的迅猛发展,又为在农村发展先进文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。据襄樊市有关部门统计,全市小城镇建起的各类文化娱乐设施达25万平方米,集镇居民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达6.4亿元。谷城县石花镇正是在发展小城镇的春风中经济实力大增,先后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3所高标准初级中学,投资4000万元兴建了29所小学,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%,投资1500万元兴建了影剧院、图书馆、文化馆、有线电视台、灯光球场等10多个文化娱乐阵地,还像大城市一样为居民修建时髦的休闲文化广场。

文明小镇耀古城

春节期间,我们来到位于镇区中心的东门仿古一条街,只见商铺林立,人头攒动,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店铺门前悬挂的“十星级”小牌子。镇委书记葛秀全给我们讲述了“老邓追星”的故事。街上有一家颇有名气的老邓皮鞋店,当初对镇上开展“十星级文明工商户”评选活动没太在意,可是不久他便发现顾客总爱往“星”多的商店跑,别人的生意越来越兴隆,自己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,这才加入“追星”的行列。

“换脑”是实现农民向市民历史性跨越的必修课

百万农民进入小城镇变成了“居民”,但他们旧有的生活方式、思想观念、行为习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“脱胎换骨”。襄樊市市委书记孙楚寅对记者说:“农民进入小城镇既要‘洗脚’,更要‘洗脑’。‘洗脑’是实现农民向市民历史性跨越的必修课。”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文明素质成为襄樊市文明城镇建设的立足点。

用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人。各城镇利用乡镇党校、文明居民学校等阵地,对干部群众进行邓小平理论、市场经济知识、现代科技知识、文明行为常识等方面的培训。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,进城农民逐步改变了旧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,改革意识、市场意识、科技意识、法律意识、民主意识逐步增强,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树立。

施老汉原来是襄樊枣阳市兴隆镇新村村三组的农民。1982年他进镇干起了贩牛的生意,随后办起了拥有6辆大卡车的运销公司。常年在外奔忙的施老汉仍称自己是“井底之蛙”:货运信息不灵,啥赚钱,哪儿缺车,都得靠打长途电话向人打听,太不方便!于是,去年初他果断投资3万元购回两台电脑加入英特网,办起了“兴隆镇全球信息服务部”,并从电脑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2000多条。他的汽车运输队年毛收入达300多万元,获纯利80多万元,上缴税收30万元。从一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“泥腿子”,到一位放眼全球的“网民”,施朝江身上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变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